中国·中华慈善公益网
当前位置:中华慈善公益网 > 探索教育公益新模式,“未来教室公益计划”落地宜宾市中山街小学屏山学校

探索教育公益新模式,“未来教室公益计划”落地宜宾市中山街小学屏山学校

来源:本站 热度:110 时间:2025/9/26
导读:9月25日,由俞浩基金会与追觅家族发起的“未来教室公益计划”宣布落地四川省宜宾市屏山县

925日,由俞浩基金会与追觅家族发起的未来教室公益计划宣布落地四川省宜宾市屏山县——宜宾市中山街小学屏山学校,这也是该计划在中西部建设的首间未来教室。项目以“硬件革新+软件赋能+目标升华”为核心理念,构建从“物质帮扶”迈向“个性托举”的全链条公益模式,为教育公益领域提供了可复制、可推广的系统性解决方案。

未来教室通过智慧教室改造,将AI编程区与创客课程体验区有机整合,打造出可操作、可互动、可创造的沉浸式科技空间。在课程实践中,学生可以亲手操控无人机、运用 AI图像生成软件将创意可视化,真正实现触摸科技,有效打破乡镇学生对科技的认知距离,为个性与多元化发展提供实践载体。

项目以空间+设备+课程三位一体的方式,为乡镇学校构建完整的 科技教育生态,推动教育公益从解决当下问题培育未来能力转型。俞浩基金会通过整合企业科技资源,与学校深度协同,探索出科技赋能-场景创新-生态共建”的可持续公益路径。

在资源整合层面,项目形成了基金会出模式+企业出技术+学校供场景的三方协同架构:俞浩基金会负责公益模式设计+资源协调,确保项目符合教育公益目标;追觅家族发挥科技优势,提供硬件支持与工程师资源,夯实技术赋能基础;学校则根据教学匹配场地及师生资源,保障项目落地贴合实际需求。这一各尽所长、优势互补的协作机制,为项目可持续运行奠定了制度基础。通过构建多方协同的资源整合机制,让教育公益摆脱了对单一主体的依赖,具备了在不同地区推广的可能。

值得关注的是,未来教室并未采用传统的标准化方案,而是围绕硬件配置+课程开发+导师对接三大核心,结合学校实际情况和差异化需求进行灵活适配。硬件根据规模与地域特点定制,课程保留基础编程+AI启蒙核心模块,导师体系则依托工程师资源库提供持续支持,形成因地制宜的公益实施机制。这一做法也为教育公益行业树立了 有空间、有内容、有方向的闭环育人体系标准。

相比于传统物质帮扶模式,未来教室公益计划更注重个性托举,不仅点亮乡镇孩子的科技梦想,也为教育公益行业提供了一份可落地、可持续、可复制的实践样本。随着未来教室公益计划在更多地区的落地推广,教育公益有望实现从量变质变的跨越,为乡村振兴与教育强国建设注入持续动能。


    声明:中华慈善公益网内所有内容并不反映任何中华慈善公益网之意见及观点,任何透过中华慈善公益网网页链接及得到之资讯、产品及服务,中华慈善公益网概不负责,亦不负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传递公益活动 为爱暖人间
CopyRight © 2022 中国·中华慈善公益网 版权所有
商务合作:商务合作276774081
皖ICP备202201396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