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课堂到田埂:安徽学子张晨以智为笔,书写助农答卷
阅读41次 时间:2025/11/8

我的故乡安徽寿县,总在记忆里泛着暖光:淮河的水波轻轻拍打着千年古城墙的青砖,田埂间的稻花风一荡,满鼻都是乡土的甜香。作为安徽大学大二学生,也是一名揣着初心的入党积极分子,在校园的每一寸时光里,我都不敢怠慢科学文化知识的学习 —— 因为我始终清楚,课本上的铅字不是死的理论,而是能帮乡亲们撬开难题的 “金钥匙”。

市场营销课上,“渠道建设”“品牌推广” 这些知识点,在我眼里都成了帮农产品 “走出去” 的药方。老师讲过的 “某县柑橘靠线上渠道脱销” 的案例,我不仅记在笔记本上,更在心里反复琢磨:要是家乡的大米、花生也能这么卖,乡亲们就不用再守着好东西犯愁了。课后的图书馆,我总泡在农业电商的书架前,指尖划过一本本运营指南;线上课程里,短视频剪辑、直播带货的技巧,我跟着教程一步步练,连产品海报的配色都反复调整 —— 我总想着,多练会一个技能,未来面对农户期盼的眼神时,就能少一分 “想帮却不会” 的窘迫,多一分 “能上手、能办成” 的踏实。

而 “为人民服务” 这五个字,早已像种子一样在我心里发了芽,长成了日常里的小事。班里同学对着专业课难题皱眉时,我会把自己整理的笔记递过去,还拉着几个有困惑的同学凑成小小组,一起拆解难点;学校组织 “关爱空巢老人” 活动,我连续三个周末早起,跟着队伍往郊区敬老院跑 —— 帮张奶奶擦玻璃时,听她讲年轻时在生产队的故事;给李爷爷读报纸时,看他眼里闪着光,我心里比喝了蜜还甜;校园义卖那天,我把珍藏的辅导书、崭新的文具都捐了出去,还主动站在摊位前叫卖:“这本作文书超实用,只要五块钱!” 看着筹到的善款一点点变多,想到能帮贫困同学买文具、交资料费,那份开心,比自己拿了奖学金还强烈。也正因如此,当看到 “我和我的家乡” 助农活动通知时,我连犹豫都没有就报了名 —— 我知道,助农不是赶时髦的 “任务”,是帮陌生人解燃眉之急的 “实在事”,这份心,和我之前做的所有公益,都是一样的热。

可直到真正踩进田埂,亲手帮农户打包农产品、对着镜头试播带货,我才懂 “助农” 这两个字的重量。它从来不是简单地 “卖几样东西”,而是要蹲下来,顺着农户的目光看问题。记得有位王大伯,种的                                                       萝卜又大又甜,却因为不懂线上销售,只能在村口等着小贩压价收购。我们帮他拍了萝卜地的短视频,教他用手机直播,看着订单从几单涨到几十单,大伯握着我的手反复说 “多亏了你” 时,我突然明白:助农是一座桥,一头连着田埂里的辛苦,一头连着城市里的期待;是一束光,用我们的知识照透 “信息差” 的迷雾,让每一滴汗水都能变成装在口袋里的收入,让农户脸上的愁云散了,笑纹深了。

每次聊起这些,我总会想起家乡寿县的模样。我多希望,家乡的那些好东西 —— 颗粒饱满的籼米、   脆甜多汁的冬枣、喷香的手工粉丝,也能借着助农的东风,走出淮河岸边的小村庄;多希望乡亲们不用再在丰收季犯愁 “卖给谁”,而是拿着手机就能接到全国各地的订单;多希望田埂上除了收割机的轰鸣,还能听见农户们跟客户打电话时的笑声,能看见他们说起 “今年收入又涨了” 时眼里的亮;更希望千年古城墙下,不仅有历史的故事在流传,更有新时代乡村振兴的热闹 —— 家家户户的日子越过越红火,这才是我心里最美的家乡图景。

“安徽大学 张晨”

2025年11月8日



声明:中华慈善公益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最新资讯

Copyright 2006-2020 中华慈善公益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商务合作:QQ:276774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