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 年 6 月 30 日,陈凯荣获 "北京榜样" 称号。这份荣誉,是对他及中华遗嘱库十二年来社会价值与突出贡献的高度认可。中华遗嘱库的实践,不仅解决了个人财产的继承问题,更影响了家庭关系、社会法治观念以及传统文化的变革。
正如陈凯所言,“遗嘱,不仅是财产分配工具,更是家庭情感与责任的延续。中华遗嘱库的作用就是要捍卫每位遗嘱人处置财富的权利与自由,倡导通过遗嘱服务化解家庭矛盾、传递和谐价值观。”
立足中华传统文化,创办中华遗嘱库
陈凯至今清晰记得,早年赴国外律所交流时,中西方在遗嘱观念上的鲜明对比令他倍感触动 。西方社会中立遗嘱早已是寻常事,但国内家庭还停留在“谈遗嘱色变”的阶段。但他敏锐洞察到,中国父母对子女的深沉爱意与财富传承意愿,从未因观念束缚而消减,只是缺少专业化的服务载体。基于对中华传统 "孝文化" 内核的深刻理解,陈凯创办了中华遗嘱库,以 "安全、可靠、便捷" 为准则提供遗嘱服务,解决老年人们的后顾之忧,实现传统文化与现代财富传承的融合。
十二年深耕,系统性推动遗嘱观念升级
78 岁的张雪梅老人反复抚摸着手里的遗嘱证,这位在北京胡同里生活了一辈子的老人,终于决定把名下那套老房子留给自己唯一的女儿,这是中华遗嘱库创办人陈凯十二年来无数次见证的场景。
自 2013 年中华遗嘱库成立至今,这位中国财富传承领域的开拓者,带领团队用十二年时间,悄然改变着中国人 "谈遗嘱色变" 的传统观念。在他看来,最珍贵的成就莫过于看到越来越多像张雪梅这样的普通人,从避讳生死到主动规划身后事。
让遗嘱走进每个中国家庭,是陈凯创办中华遗嘱库的初心。十二年实践中,他带领团队探索出清晰路径:通过认知迭代、服务模式创新、矩阵式文化传播,系统性推动大众对遗嘱观念从 “财产分配工具” 向 “家庭责任延续”的认知升级。
“最近几年,我能明显感受到人们对遗嘱的接受度和重视度提升,从避讳到主动接受”,陈凯的话语中透着欣慰。“立遗嘱的人群结构也在发生改变,呈现年轻化的态势;遗嘱形式变得多样化,例如疫情期间我们发起的‘微信遗嘱’,短短一个月的时间内就收到近千条留言。市民可以在小程序中创建留言、上传图片或录制视频、音频,并指定发送方式和递送日期,这些留言由中华遗嘱库保管并传递给指定的收件人,就像一座传递爱的小驿站,把那些藏在心底的牵挂传递下去。”
推动新时代家风建设,重构社会价值
在陈凯看来,老龄化社会背景下,遗嘱服务已成为新时代家风建设的重要载体,正悄然重构着社会价值体系。现代遗嘱服务突破了传统法律服务的工具属性,通过“遗嘱+情感表达”的融合模式,将“和谐家文化”融入其中。大众重塑了生死观和对家文化的认知,提前化解了因遗产纠纷可能引发的家庭矛盾,进一步促进和谐社会的稳定发展。与此同时,遗嘱服务与社会治理创新融合,也成为新时代下“枫桥经验”的重要实践。中华遗嘱库联动相关部门,通过公益普法进社区等行动,搭建惠及更多家庭的民生工程体系。
持续创新,赋能遗嘱服务现代化
考虑到一些老人担忧因为立了遗嘱,导致晚年难安,中华遗嘱库首创构建了遗嘱保密机制。陈凯强调:“家庭不睦根源并非立遗嘱,而是早有矛盾,此时立遗嘱更具有必要性,但需保障子女不提前知晓,以赋予老人自由决定财产分配、修改遗嘱的权利。”
技术创新同样是服务升级的关键。中华遗嘱库研发的多项独创技术,例如遗嘱人订立遗嘱时,填完个人信息,可直接在遗产继承条目打勾,明确是个人或共同财产、是否为唯一有效遗嘱,系统会自动生成规范遗嘱,既契合个人意愿,又提升效率、规范文本,该成果已申请专利。同时,设有遗嘱登记一体机与遗嘱证领取机,早期遗嘱证为护照式,查询不便且易暴露隐私,经创新改为卡片式,实现系统便捷查询与更好保密。
2024年,中华遗嘱库推出了“继承无忧”八大服务措施,八大服务包括建立联动、只需跑一趟、代办、关口迁移、延伸服务、异地办理、涉外委托、司法服务等创新机制,极大提升了遗产继承的便捷性。
作为中国老龄事业发展基金会发起主办的全国性公益项目,中华遗嘱库始终肩负“推动遗嘱进入每个中国家庭”的重要使命。
截至2024年12月31日,中华遗嘱库遗嘱咨询数量达572141人次,遗嘱登记保管数量达357512份。
Copyright 2006-2020 中华慈善公益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商务合作:QQ:276774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