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中华慈善公益网
当前位置:中华慈善公益网 > 李立明:新时代公共卫生人生的培养

李立明:新时代公共卫生人生的培养

来源:河北网络广播电视台 热度:2429 时间:2021/12/27
导读:中国疾控中心成立近20年,人才问题一直非常重要。任何事情都是靠人完成的,没有高质量高素质的人,很多工作是无法实现的。

(李立明,北京大学公共卫生学院教授、中华预防医学会副会长)

中国疾控中心成立近20年,人才问题一直非常重要。任何事情都是靠人完成的,没有高质量高素质的人,很多工作是无法实现的。“公共卫生人才提升”项目很好,腾讯在可持续社会事业发展中选了一个非常好的命题——人才队伍建设。

我想跟大家讲一讲新时代公共卫生人才的培养。十八大以后,我国进入了一个新的历史方位,从中国人民站起来、富起来,向强起来过渡,这就是我们的新时代。

我要讲三个问题,第一个问题是新冠疫情暴露的公共卫生专业人才培养的短板。

第一,新冠疫情对我们来说是一个刻骨铭心的经历。它给我们对公共卫生的认知带来了哪些变化?

1)新冠疫情,一个小小的病毒,会带来整个社会的治理和精细化管理的挑战。公共卫生关系到公共健康和生活的质量、关系到公共安全和社会稳定、关系到经济社会的发展,甚至导致了一些国家经济的停摆、社会的倒退。同时,它还关系到世界政治格局和国际关系的改变。新冠疫情给我们的启示是什么?改革完善公共卫生体系。

2)强化病原的变异监测和预警。这次病原的溯源工作还没有一个科学的结论,但是我们可以分析,可以判断——人类出现的新的病原,导致世界大流行的传染病,很有可能来自动物。因此,人和动物的和谐,人和自然的和谐,是我们今后面临的一个巨大挑战。加强传染病的早期识别和发现,是这次我国有效控制传染病的重要经验,如何加强疾病的监测,加强医防的融合,是我们今后要发展的。传播途径的认知和阻断技术,就是如何更好的尊重科学的规律、理性的防控。我们此次采用公共卫生措施——戴口罩,保持社交距离和勤洗手,作为应对新冠流行的主要传播途径,取得了积极的效果。

国外相反的经验教训告诉我们,不尊重科学的规律,不坚持公共卫生的基本措施,就会导致疾病的扩大、流行和扩散。疫苗的研制和战略技术的储备,对于保护易感人群、预防为主,防患于未然至关重要,但是作为一个RNA的病毒疫苗,决定了它的有限性是有限的有效性。因此在这种情况下,如何科学认知、如何使人群开展广泛疫苗接种,是我们面临的一个挑战。

这些东西都要靠一支有着高素质的、能够对国情有深刻理解的、对国际流行有着充分认知的公共卫生人力资源队伍,也就是我们今后要培养的顶天立地、一锤定音的公共卫生人才。

3)公共卫生教育面临的问题。比如学科的发展、人才的培养在弱化,举一个例子:重医轻防,而且是重实验、轻人群的防治,重理论、轻实践,重慢病防控、轻传染病防治等

公共卫生人才培养的层次、类型和结构也不够合理。我国医学类的本科专业有11大类,58个专业,11类里标红的就是公共卫生和预防医学,是11大专类。2020年,我们的教育部刚刚批准了我们10+1个单位,开始进行DRPH的培养试点工作,因此在公共卫生教育里,我们的学科结构是不够合理的。具体化来讲,全国公共卫生的本科专业155个培养点,每年招生大概11200人;专科专业点23个,每年招生2100人;硕士点114个,每年招4300人,博士学位点34个,每年招600人。

公共卫生人才培养的模式也是相对陈旧的。我国建国后的公共卫生教育,是建立在从苏联引进的生物医学模式为基础的一个模式下的,而这个模式下的培养,是以疾病的预防和五大卫生的防控为主导的教育。所以有以本科教育为主,以科学学位为主,以传统课堂教学模式为主的特征。

人才培养的模式上科学学位和专业学位的区分度是不够的、本科教育和硕士教育的区分度是不够的、硕士教育和博士教育的区分度仍然不够,这是我们国家公共卫生教育面临的一个巨大挑战。

公共卫生的实践性很强,而我国的公共卫生教学实践环节是相对薄弱的。学校的教学向实验室的方向发展,而公共卫生的实践向实际问题解决、应用型科学的方向发展。

第二,新时代公共卫生的使命和展望,对我们的教育提出了哪些新的要求?

1)新时代、新定位、新任务。新时代是2016年中央召开的卫生健康大会提出来的,没有全民健康就没有全面小康的概念,以及2030健康中国的规划纲要。新定位是讲公共卫生是国民健康的卫士,健康中国建设的基石。公共卫生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具有基础性、战略性、全局性的地位,公共卫生是国泰民安、国家安全、社会稳定的重要保证,同时公共卫生的综合能力也是政府现代化疾控体系、社会精细化管理的重要标志,这就是我们对公共卫生定位的重新认识。

2)公共卫生的新特征,也就是公共卫生的三个版本。1.0版本是19世纪-20世纪初,以预防保健服务为主。政府的公共卫生职能是预防保健的服务体系的建立,改善食品、饮用水安全、预防接种和传染病防治。2.0版本是20世纪中到21世纪初,以公共卫生服务为主。政府的公共卫生三大职能是评估、政策制定和保障,这时公共卫生的产出应该是政府公共政策的形成。3.0版本从21世纪初到现在,进入社区健康的服务。此次疫情以及2003年非典的控制,靠的就是公共卫生措施在社区的实践和实现。这也是我国卫生的特色——全社会动员,全民参与,创造一个促进和维护健康的环境。这是我们的爱国卫生运动的核心,也是我们国家的特色。

公共卫生的新方向有几个特征。(一)生命全过程从摇篮到坟墓,生命的不同阶段,卫生问题是不一样的,所以我们的公共卫生服务应该是因时因地因人而异的,而不应该是一刀切。(二)环境健康的概念。人的健康受着很多环境因素的影响,也就是生态大众健康模型,所以新的健康方针里有一条叫融健康于万策,道理就是从健康环境的理念出发的。(三)全球健康的概念,就是人类健康命运共同体。我们面临的是同一个社会、同一个健康的问题,不可能分割,因此作为负责任的政府应该共同关注,作为国际组织的联合国世界卫生组织应该担负起社会卫生服务的公平、正义,这对于我们来讲是至关重要的。

此外,同一健康的概念,新发传染病使我们看到了人和动物的关系,人和自然环境的关系,而这三者的平衡就是同一健康的核心理念。我们今后要解决人群健康问题,应该建立同一健康的概念——人、动物、生态系统是一个纵向健康的管理,而全球的健康,跨国界、跨地域、跨种族的人群的横向健康,就形成了人类健康命运共同体的基本的概念。

在新冠疫情出现之前,我国政府就提出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其中提出了五大任务,这五大任务分别是优化健康服务、完善健康保障、建设健康环境、发展健康产业、普及健康生活。我们的党、政府在2016年就提出了这样一个超前的卫生理念,而且提出了大卫生、大健康的概念。因此,我国之所以能在新冠疫情中取得有效的控制和成功,和政府的卫生健康理念是密不可分的。

第三,关于新时代公共卫生人才培养的建议,我们提出以下观点,已经将正式报告上交到教育部。

1)院校的公共卫生教育,本科强调核心能力,学术型研究生培养创新能力,而专业学位和继续医学教育强调岗位胜任能力。

2)规范本科教育,优化研究生教育,加强继续医学教育。

3)对培养单位院校的准入、专业的准入、职业的准入,要设立国家标准。

4)要培养宽口径的公共卫生复合型人才。

*根据本人在“公共卫生人才提升项目启动仪式暨研讨会”上的发言整理

    声明:中华慈善公益网内所有内容并不反映任何中华慈善公益网之意见及观点,任何透过中华慈善公益网网页链接及得到之资讯、产品及服务,中华慈善公益网概不负责,亦不负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传递公益活动 为爱暖人间
CopyRight © 2022 中国·中华慈善公益网 版权所有
商务合作:商务合作276774081
皖ICP备202201396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