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中华慈善公益网
当前位置:中华慈善公益网 > 博世中国的“家校社协同”实践

博世中国的“家校社协同”实践

来源:公益时报 热度:32 时间:2025/11/6
导读:湖南城步一中的PEER空间内,一场“自然教育”项目复盘陷入僵局

湖南城步一中的PEER空间内,一场“自然教育”项目复盘陷入僵局。直到Z同学提出“认识自然—感受自然—保护自然”的清晰思路,才为团队指明方向。这个此前总缩在教室角落、成绩中游的男孩,自此主动扛起组长职责,带领团队圆满完成项目。

七百多公里之外的武汉市东亭学校,随迁子女空气(化名)的转变更具冲击力。这个曾在课堂上大声说怪话、扰乱秩序的孩子,如今在“玩土去”自然课上主动脱鞋让同学借力合作,还能专注完成捏泥作业。

同样在七百多公里外的广州市天河区天英小学,孩子们正在尝试用五颜六色的颜料制作非遗漆画扇。

学生们的成长蜕变,都指向同一个公益实践场域——2024年由博世中国慈善中心发起的“溯教育本源——家校社协同培养儿童及青少年公益素养”资助项目。


岭南校园劳动教育公益共建计划(广州市天河区天英小学学生)


当“分数焦虑”仍在教育领域占据主导时,博世中国以政策为导向、以需求为核心,搭建家庭、学校与社会的协同育人网络,探索青少年从“会答题”到“会解决问题”的成长路径,让教育回归“培养完整个体”的本源。


政策和需求并进齐驱下的应际而生

当“鸡娃”“内卷”已经成为教育热词时,博世中国却选择了一条更“慢”的路——他们相信,比解题能力更重要的,是让青少年学会“解决问题”;比分数更珍贵的,是对社会的热忱与责任感。

这背后是双重洞察:

2023年,教育部等十三部门联合印发《关于健全学校家庭社会协同育人机制的意见》,明确“十四五”末需形成“学校主导、家庭尽责、社会支持”的育人格局。政策信号清晰表明,单一学校教育难以承载青少年全面发展需求,协同育人已成为教育改革的关键突破口。在此背景下,博世中国慈善中心于2024年发起公益素养培养项目征集,正是企业响应政策、参与教育生态构建的实践样本。

而在当前教育体系中,“唯分数论”的固有观念仍然存在。提及公益,不少家长第一反应是“会不会耽误孩子学习”;许多中小学生从未接触过系统性公益实践,对公益的理解仅停留在“捐款捐物”的表层,既难以触摸真实社会需求,更无法用所学知识解决身边问题。

博世中国慈善中心推动“溯教育本源——家校社协同培养儿童及青少年公益素养”项目,其底层逻辑是:教育不应仅追求分数量化指标,更需回归“人”的发展本质。之所以选择6-18岁青少年作为培养对象,正因这一阶段是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期,此时植入“爱自己、爱他人、爱社会、爱护地球环境”的公益理念,能产生更深远的影响。

从企业社会责任维度看,这既是对创始人罗伯特·博世公益精神的传承,契合“博爱天下、世行善举”的核心理念,也精准对接了青年人才多元发展的需求。

项目设定双重核心目标:一是通过系统化课程与实践,普及公益慈善常识,提升青少年辨别是非的能力,破解“公益知识匮乏”的困境;二是鼓励青少年从自身视角发现社会问题,通过参与公共事务提升利他性、领导力与问题解决能力,回应未来人才需求。

项目启动后收到的173份合作申请,印证了家校社协同公益素养教育的市场缺口。最终,博世中国慈善中心筛选出上海聚善慈善超市、北京毅恒挚友大学生志愿服务促进中心、湖北省慈善总会等5家专业机构的5个项目,综合考量方案可行性、机构专业性与社会影响力,实现6-18岁全年龄段与城乡地域覆盖,确保协同模式的创新性与实践价值。


差异到协同和谐运作下的发展图鉴

教育的复杂性决定了“一刀切”模式难以奏效。博世中国慈善中心支持的5个公益素养项目,以差异化设计覆盖多元群体,同时构建三方联动机制,探索协同育人的可复制路径。


▲共情定制 因人制宜

针对县镇学生应试压力大、自主表达弱的痛点,北京毅恒挚友大学生志愿服务促进中心的“县镇中学生友毅思校园可持续行动计划”打造校园“第三空间” ——PEER空间,让学生自主开展6-8周行动挑战。湖南城步一中学生主导的“瑶文化保护项目”便是典型——团队走访瑶族老人、记录非遗故事、策划摄影展,将地方文化传承与公益实践深度结合。从学生熟悉的校园环境、家乡变化切入,引导他们讲“身边故事”,帮助其建立“被倾听的价值感”。正如Z同学从沉默寡言到主动提出项目路径、成长为组长,他在总结会上坦言:“我第一次感受到学习的快乐——不来自分数,而来自用知识解决真实问题的成就感。”值得关注的是,部分学校已主动将友毅思社团成果纳入德育与综合素质评价体系,这背后是县域教育对综合素养重视程度的提升。

面对随迁子女的“融入焦虑”,湖北省慈善总会和武汉市水果湖街道办事处联合发起的“可爱的你”随迁子女“心理+慈善”双赋能计划,创新性引入“玩土去”自然教育课程,以土壤为媒介实现“体验—认知—实践”闭环。授课导师发现,经过多次课程学习,像空气这样原本爱打闹的学生能沉静创作,自卑的“小透明”也敢于主动介绍作品。“变化,就是这样一点一点地,发生了。”

此外,上海聚善慈善超市的“大问题小公民”PBL慈善通识教育围绕联合国可持续发展目标,以探究式课程培育未成年人公益意识与公共事务参与能力;广东省岭南教育慈善基金会的“岭南校园劳动教育公益共建计划”通过开发相关劳动教育主题课程包的形式支持项目学校联动家庭与社区等多方力量,结合服务学习开展劳动与公益实践培养青少年社会责任感;佰特公益的社区儿童可持续经济生活公益行动则为社区儿童搭建 “家校社”平台,融合财经知识与公益实践助力孩子树立正确价值观。

五大项目虽聚焦领域不同,但均以“实践育素养”为核心逻辑,形成多元互补的公益教育矩阵,充分验证了公益素养教育的多元实现路径。

左上:“大问题小公民”PBL慈善通识教育 左下:“可爱的你”随迁子女“心理+慈善”双赋能计划 右上&右下:县镇中学生友毅思校园可持续行动计划


▲打破藩篱 协同发展

家校社协同的本质,是打破三方壁垒,实现角色重构与资源深度整合。博世中国的项目通过机制创新,将协同育人从政策理念转化为可操作的实践方案。

在友毅思项目中,江华二中为学生公益项目提供场地支持,实现公益实践与学科教育有机融合,不仅丰富了教学形式,更让“知行合一”的教育理念落地生根。

“岭南校园劳动教育公益共建计划”项目合作校广州市天河区泰安小学的公益市集上,学生化身“小掌柜”,自主管理财务、热情推销商品;家长则发挥自身特长协助制作美食,同时严守食品安全关。这种亲子协同参与的模式,让家长更直观地看到孩子的成长,也加深了对公益教育的认可。

而武汉市水果湖街道办事处在“可爱的你”计划中,搭建起学校、家庭、社区、心理机构、医疗机构和慈善组织的沟通桥梁,还定期组织交流会议,确保各方及时掌握随迁子女的学习、心理与生活状况。

项目形成“企业支持+专业执行+在地落地”的三维推进模型:企业提供资金支持与方向指导,专业机构负责项目设计与执行保障专业性,学校与社区根据在地需求调整实施细节提升适配性。这种分工明确、协同紧密的机制,是项目可持续推进的重要保障。


试点到推广生态构建下的价值内涵

当下,家校社协同培养公益素养面临的核心障碍,并非资源不足,而是共识缺失、沟通不畅、评价缺位这三重困境。学校侧重学业成绩,家长担心“非考试活动占用学习时间”,社会组织与政策层面更关注学生心理、素养发展与社会实践,三方理念差异背后是基础教育在整体竞争中的现实压力,导致协同育人合力难形成。

同时,缺乏科学统一的评价体系,难以衡量青少年公益素养提升程度,也无法有效评估学校、家庭、社区的培育成效,使得各方开展工作时缺乏明确目标与动力,不利于及时解决问题。

公益素养培养是循序渐进的过程,不能一蹴而就。这就要求项目既要打造系统性课程,通过纵向深化与横向拓展,保证核心目标人群的培育质量,又能将有效经验惠及更多群体;还要对核心人群与普及人群采用分层培养模式,避免追求规模而流于形式。

博世中国支持的5个项目在填补公益素养教育体系化空白上实现了关键创新——

第一把钥匙是“从体验到体系”:培养模式上,告别“单次活动体验”的浅尝辄止,转向“系统化学术体系”,把公益常识科普、理念传递与实践行动串成闭环,让青少年在“做中学、学中做”的良性循环中获得正向体验感与成就感。

第二把钥匙是“从额外任务到日常融入”:融入路径上,突破传统公益教育“额外任务”的刻板定位,将公益议题巧妙融入研究性学习、社团项目与社区实践,让它成为孩子们日常学习的一部分。

第三把钥匙是“从分散到合力”:让学校教育、社会资源与学生自主行动拧成一股绳,还辐射带动本地社区发展。这种“可嵌入学校日常教学、可持续运行”的公益教育模型,既响应政策倡导,也为地方教育部门探索体系化路径提供了鲜活案例。

这些实践的推广价值,在于证明公益教育能与地方文化、学校课程自然融合,提供“低门槛、可持续”的落地样本;而其更深层的意义,在于让三方看到了“不一样的可能”——学校发现,参与公益实践的孩子,团队协作能力、问题解决能力明显提升;家长见证,那个曾经沉默寡言的孩子,在公益活动中变得开朗自信;社会力量则找到了一条参与教育的有效路径。当三方都意识到,素养培养与学业成长从不是对立选项,共识便在点滴中凝聚。


左:“大问题小公民”PBL慈善通识教育 右:社区儿童可持续经济生活公益行动


博世中国的“家校社协同”实践,如同在教育土壤中精心培植 “向善之根”。这棵根系或许不会即刻结出“高分”果实,却能为青少年长远成长提供精神滋养,为社会文明进步积蓄力量。

毕竟,教育的终极目标,从来不是制造“答题机器”,而是培育“向善向上”的公民——这既是博世中国溯教育本源的初心,也是教育应有的本真。


博世中国慈善中心

作为博世(中国)投资有限公司旗下职能部门,负责在华慈善公益项目运营。自2011年成立以来,以“博爱天下,世行善举”为核心理念,深耕教育、减贫、公益、社区四大领域。截至2024年底,累计捐赠2.08亿元,携手超200家伙伴实施334个项目,覆盖全国30个省级行政区,惠及超120万人次,助力8个联合国可持续目标。



    声明:中华慈善公益网内所有内容并不反映任何中华慈善公益网之意见及观点,任何透过中华慈善公益网网页链接及得到之资讯、产品及服务,中华慈善公益网概不负责,亦不负任何法律责任。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传递公益活动 为爱暖人间
CopyRight © 2022 中国·中华慈善公益网 版权所有
商务合作:商务合作276774081
皖ICP备2022013964号
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