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5年暑期,天津科技大学“志同协往”志愿服务队12名核心成员深入天津、四川凉山彝族自治州、内蒙古三地乡村,精准实施“推普助力乡村振兴”行动。依托丰富的赛会服务经验和“乡土基因”优势,团队将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推广深度融入地方需求,自7月启动以来,服务队累计服务时长超600小时,直接惠及群众超千人次,以扎实行动服务国家战略。
天津社区:“非遗+推普”趣味启蒙,童声筑就文化自信
图为服务队于天津社区授课。张誉骞 供图
在天津河西区社区,团队瞄准儿童语言习惯养成,创新推出“非遗手工坊·普通话课堂”。孩子们在制作杨柳青年画时,同步学习“连年有余”、“吉祥如意”等传统词汇的标准发音;针对天津方言“齿音字”问题,改编方言童谣为普通话版本进行韵律练习。
十期活动吸引超百组家庭参与,创作融入普通话元素的非遗作品300余件。 孩子们从“不敢开口”到主动展示作品并询问“我的‘福’字读得标准吗?”,语言自信显著提升,更带动家庭使用普通话交流。规范用语成为新邻里关系的“粘合剂”,为社区融合筑牢文化根基。
四川大凉山:“普语+直播”破壁垒,彝乡葡萄架起“云端金桥”
图为服务队成员与农户讨论直播话术。邓世钦 供图
深入四川大凉山腹地铁厂乡邓家湾村,团队联合“大凉山下 彝路同行”三下乡团队,直面当地优质“阳光玫瑰葡萄”销售的语言与信息困境。在葡萄园旁,队员化身“带货导师”,手把手教授彝族果农产品话术:“颗颗饱满,糖度超标,甜入心扉!”针对中老年果农,彝族队员用彝语精准翻译“包邮”、“售后”等电商术语,确保理解无障碍。
实践性体现在“真场景、真操作”:队员指导果农阿呷勇敢面对镜头直播。一场初步由果农自主完成的直播吸引超5000人次观看,带动“阳光玫瑰葡萄”预售额突破新高。 果农马海成感慨:“学好普通话,卖货不再愁!”团队自媒体相关推普助农内容3天内涨粉超千,视频浏览量突破2.5万次。团队还在村小设立“普通话角”,为孩子们提供持续辅导,让希望在山间扎根。
内蒙古林区:“入户送言+防火实训”,语言筑起安全防线
图为服务队成员入户推普。高贺丽 供图
在内蒙古林区村落,团队聚焦留守老人沟通难和森林防火安全需求,开展精准入户推普。队员们携带《蒙汉双语日常用语卡》和《森林防火普通话应急指南》,走家串户。他们巧妙运用方言对比教学:“大爷,‘严禁烟火’是标准说法,报警时要说‘五道沟林区东侧山坡发现火点,请求支援!’”并通过模拟火情反复训练清晰表述。
经过细致教学,50余户参与家庭对关键防火指令的普通话理解和表述准确率提升至85%以上。 语言成为守护绿水青山的“安全哨”。同时,团队联合合作社开展“推普+林区生态”服务,教学文化讲解和旅游接待用语(如“欢迎来咱林区,尝尝生态菜”),助力当地文旅发展,普通话也成为连接外界的“暖心桥”。
从精准解锁需求,留下“带不走的推普力量”
图为授课结束与社区儿童合影。张誉骞 供图
从天津社区的非遗工坊,到凉山彝乡的葡萄田埂,再到内蒙古林区的防火人家,“志同协往”团队以语言为钥,精准解锁三地发展需求。他们用普通话连接文化传承、打通产业销路、筑牢安全屏障,交出了一份扎实的青春答卷。
更关键的是,团队致力于留下“带不走的推普力量”: 在四川建立云端课堂持续辅导果农与学童;在天津沉淀“非遗+推普”课程资源供社区长期使用;在内蒙古培养本地推普骨干。正如指导老师李镇所言:“推普是为乡村打开通向更广阔世界的窗。”这支队伍的行动,正持续为乡村振兴注入持久的语言动能。(天津科技大学 高贺丽 薛安琪 邓世钦 张誉骞 吴丹 周文燕)
Copyright 2006-2020 中华慈善公益网 All Rights Reserved.
商务合作:QQ:2767740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