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来到中华慈善网!现在:北京时间 2024/5/5 星期日 设为首页 加入收藏  
中华慈善公益网 中华慈善网,心灵温暖的港湾
中华慈善网 寻人济困 爱心捐助 求学助医 慈善活动 慈善政策 慈善文摘 慈善留言 免费发布求助信息
退休老人詹学银照顾142个失去依靠儿童
中华慈善网 来源:新民晚报 点击数: 3094 更新时间:2010/1/31

     

      在本应颐养天年、含饴弄孙的年龄,一名普通科员毅然踏上不平凡的慈善之路。

  62岁的詹学银,在不少媒体的报道中,顶着“142个孩子的爷爷”“江西太阳村村长”“省劳动模范”等诸多光环。

  上周,记者走进太阳村鄱阳湖儿童救助中心,试图撕开那些标签,还原詹学银选择慈善的初衷;解释一个不称职的爷爷怎样收获142个孩子的爱戴;探寻他做慈善的过程中,究竟遇到了哪些艰难险阻。

  谷底见曙光

  2003年,55岁的副科级科员詹学银内退,离开江西省交通厅稽查征费局九江分局都昌稽征所。自从1972年上岗后,他像老黄牛般奋战在稽征第一线,三十年如一日。多次当选都昌县、江西省劳动模范,去年入围新中国60年江西60佳劳模。

  “忙惯了,闲不住。”詹学银退而不休,回到老家都昌县后,在大港镇丹山村承包下600亩山林,开鱼塘,种果树,改建房屋,办起了绿色休闲基地。“为稽征职工服务,让大家有个地方放松放松,钓钓鱼、摘摘果,我也能发挥余热,创一番事业。”

  从2003年到2006年,詹学银熬过了一段苦日子——生活窘迫,常吃方便面、啃红薯干;夫妻俩先期开发上百亩地,渐有收成,却身心俱疲。因为投入难见回报,最初6.18万元投资赔了本,追加的10多万元也打了水漂。

  山间绿色,越来越浓;但灰暗岁月,却没有起色。

  心情跌到谷底时,詹学银偶然读到太阳村创始人张淑琴的报道,希望的曙光降临。

  “既然赚不到钱,索性改做慈善事业。”初衷简单而朴素。但詹学银很快会发现,遗失在休闲基地的成就感,将由孩子们的欢笑声数倍偿还。

  万事开头难

  转折发生在2006年9月——他给张淑琴寄出第一封信,愿拿出土地合作;10月9日,到北京总部考察;10月28日,张淑琴回访;次年4月3日,“太阳村鄱阳湖儿童救助中心”奠基;6月1日,一期工程竣工,包括一个供百人使用的食堂和7栋爱心小屋,其中5栋供住宿,医疗室占1栋,图书室、办公室、广播室、电脑室合用1栋。

  几十名服刑人员子女、孤儿和农村留守儿童搬进新家,都叫他“爷爷”。“这声‘爷爷’,带来的快乐和满足,千金难买。”詹学银说。

  决定看似仓促,其实早有伏笔。老詹曾收留3个弃婴,由自己和两个妹妹分别抚养;捐1600元资助10多个聋哑儿童;稽征工作中,违规欠费者有困难,常帮忙垫付,累计数万元。

  万事开头难,好人做好事,也不例外。

  “先要取得资质,否则随时可能夭折。”救助中心顺利地在民政局注册为社会团体,具有慈善募捐的合法资质。问题迎刃而解,得益于詹学银的准确定位。“我负责日常管理,周局长是总策划。”

  他口中的周局长叫周裔开,是都昌县原民政局长,现任救助中心理事会理事长。两人曾在起步阶段四处奔走,获得了县领导的支持。

  在詹学银办公室墙头挂着的章程上,有9位名誉理事长和15位理事,几乎都由县政府和各职能部门主要领导兼任。

  资金到位慢

  接下来,钱和人,缺一不可,却总是缺。

  资金来自四方面:北京总部每月拨款约1万元,支付工资;政府补贴,已为孩子们争取到最低生活保障,每人每月180元;社会捐助,以物为主,年初刚有一家上海企业送了价值上万元的保暖鞋袜助孩子过冬;自力更生搞创收,种水稻、玉米、蔬菜及花生、芝麻等经济作物,栽果树、养鱼、养猪,也能缓解一点压力。

  詹学银为孩子们制订了有规律的作息表,除了平常按时上学,双休日上午的“必修课”是劳动。“希望孩子们养成爱劳动的好习惯,知道‘一分耕耘,一分收获’。”

  过多依靠社会捐助,毕竟没保障,救助中心与县妇联合作成立“爱心妈妈俱乐部”,试建长效机制。目前已在全县发展近300名“爱心妈妈”。“定期探望,帮孩子洗衣、洗澡、买礼物、关心学习,逢年过节还把孩子接回家,让他们重新感受母爱。”

  救助中心专设会计,负责登记每笔捐款和支出,及时公示。用钱时,詹学银不经手,需理事会集体通过,确保透明度。

  尽管想了不少好办法,但问起困难,詹学银仍提到了“资金”。“有些捐款,到位较慢。”例如,半年前一次慈善募捐晚会上,一家企业答应捐5万元,至今没有下文。类似情况,他遇到过好几次。

  太阳村简介

  以无偿抚养服刑人员未成年子女为目标的非营利性慈善机构,1996年由张淑琴在西安首创,总部设在北京顺义。14年来,太阳村共救助2000 多人。目前,共有400多个孩子分别在北京、陕西西安、陕西陇县、河南新乡、江西九江、青海大同等6个太阳村生活。

  司法部调查显示,截至2005年底,我国156万名服刑人员有60多万名未成年子女,其中94.8%没受过任何形式的社会救助,不少人走向流浪、乞讨甚至犯罪的道路。这些被遗忘的孩子,亟需关爱。

  帮手留不住

  缺人,更难解决。

  救助中心现有工作人员18人,平均月收入不足600元。两名食堂员工赚得最多,每天起早贪黑,每月660元;詹学银列第二档,每月600元。

  如此薪水,很难留住人。留下的,大多是詹学银的同龄人。江西太阳村的各项工作,绝大部分是“50后”和“40后”在做。

  半年前,丹山村卫生所派乡村医生刘圣斌支援。1979年出生的刘医生,是救助中心里唯一的“70后”;夫唱妇随,他的妻子、河南籍打工妹王华更年轻,是唯一的“80后”。小两口加入,把员工平均年龄,勉强拉到了60岁以下。

  签约时,刘圣斌拒绝了一份长期合同,改签两年。“等小孩过几年上中学,家里负担重,我就得走。”刘圣斌坦言,“献爱心也要看实际情况。”

  5栋爱心小屋都由爱心人士或企业捐赠,统一内设3间宿舍,可容纳18人。每栋屋子都请了一个“爱心妈妈”,负责照顾孩子及屋内卫生。事实上,除王华之外,其他4人称为“爱心奶奶”更合适。

  “‘爱心妈妈’流动性大,两年多来,差不多换过20来个人。”詹学银无奈地说,始终坚守岗位的,只有他的妻子詹水娥。

  爷爷不称职

  詹水娥比詹学银小3岁,是丈夫的坚强后盾,但也曾唱过反调。

  2003年创业之初,詹学银踌躇满志,却得不到家人支持,只能孤身下乡。詹水娥那时怎么也想不通,丈夫工作任劳任怨,很少顾家,可以理解;退下来,总该好好休息陪陪家人,反而变本加厉,跑到乡下吃苦。

  她的牢骚只持续了半个月。詹水娥苦笑说,丈夫太固执,既然劝不动,只好妥协跟他走。“放心不下他的身体,一个人开荒,吃了上顿没下顿,太辛苦。”

  詹水娥选择做称职的妻子,付出的代价是,陪詹学银一起,做不称职的爷爷奶奶。2003年,他们的小孙女詹雨杨4岁,此前主要由詹水娥带。离开县城,必须暂别可爱的孙女。

  “我从来不是一个好爷爷,不管是子女买房还是照顾孙女,都没帮过忙。”詹学银说,“儿子、儿媳工作忙,小雨杨吃饭常没规律。每逢寒暑假,她就爱到太阳村,找爷爷奶奶玩,每次来都会胖一圈。”

  上月底,詹水娥患肺炎,住院3周,詹学银只去陪过3次夜。“每次都是晚上到,早上天还没亮,又往回赶,反正太阳村比我重要。”詹水娥微嗔道。

  孩子很难管

  詹学银这个不称职的爷爷,对142个孩子付出的爱,远胜于对自己的孙女。

  然而有时候,付出并非总有回报。

  不久前,一个12岁的女孩因偷窃成瘾、屡教不改被劝退,离开了太阳村。提起此事,詹学银一脸遗憾。类似情况并非个案。

  由于家庭背景特殊,少数孩子从小染上了小偷小摸的恶习,还有一些普遍问题,如敏感、脆弱、自卑、孤僻、学习散漫。

  特别顽固的心灵坚冰,需要更多爱去融化。

  段和会、段和娜兄妹从小遭母亲抛弃,爷爷、爸爸、叔叔入狱多年,和奶奶相依为命。进村不久,习惯流浪生活的段和会悄悄出走。詹学银连夜追出村,找到他一把抱在怀里,说:“受苦了,是爷爷没照顾好你,以后一定好好疼爱你,跟我回家吧。”

  詹学银常以自己幼时贫困辍学的经历为例,主动与孩子交流,叮嘱他们珍惜难得的学习机会;他还每年组织两次探亲,让孩子们有机会与狱中的亲人相见。

  付出,日复一日。

  更多孩子,在爷爷的谆谆教诲下茁壮成长。太阳村的“家庭成员”增加到了142人,其中47名服刑人员子女、78名孤儿、3名流浪儿童、8名特困智障儿童、6名特困留守儿童。小学生88人、初中生46人、高中生6人、中专生2人,约90名学生常住村内,其他学生也全由太阳村供养。

  终老太阳村

  太阳村太小,让詹学银很头疼。

  去年,他拒绝了近20个入村申请。“有的家属痛哭流涕,甚至下跪,但实在没办法。”詹学银介绍,5栋爱心小屋都已客满,有一栋还超员2人,需姐妹俩合挤一张单人床。

  二期扩建工程早就列入计划,但由于资金紧缺,长期停工待建。尽快开工,成了詹学银始终的牵挂。

  爱心小屋、活动中心、接待室、九年制学校、运动场,二期工程涉及的这5项内容,他都选定了方位,只等资金到位。

  “增建1栋爱心小屋,捐助单位已确定;活动中心建成后,现在的图书室、医疗室都搬过去,又能多腾出2栋爱心小屋;接待室相当于太阳村宾馆,建在鱼塘和果林旁,企业家来考察捐赠项目,有个合适的落脚点,好多留几天,多献爱心。这三项,争取今年开工,然后是学校和运动场。”

  聊起未来,不善言辞的詹学银侃侃而谈,“春节后,资金会陆续到位。你过两年再来,这里一定大变样,孩子的笑声会更多,搞活动也不用再借食堂了。”

  关于自己,詹学银同样计划好了——“等二期工程完工,大约3年后,我就退居二线,但永远不会离开太阳村,到时候就替孩子们扫扫地、敲敲钟。”

  声明:中华慈善公益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关于我们 中华慈善网 联系我们 网站地图 收藏本站
Copyright 2006-2022 中华慈善网 All Rights Reserved. 皖ICP备2022013964号 商务合作:商务合作276774081
分辨率:建议您使用1024*768的分辨率来浏览本网站